我们致力于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客户提供Q板,E板,N板挂牌,帮助企业融资,促进交易,为股权定价,发现价值,利于股权质押贷款牌。目前已经推荐870家企业。
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公信力、名誉、员工忠诚度 有利于人员招聘,企业扩张,降低企业自身信用风险
开展股份报价转让业务,通过规范运作,可以促进企业尽快达到创业板、中小板及主板上市的要求。
根据按需融资的原则进行融资。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促进企业顺利成长、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挂牌企业简介:
润扬股份(100082)
苏州润扬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法人代表肖云峰先生,公司经营范围主要是从事投资及收益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信息咨询业务,主要承接市政、交通建设的代建工程管理。公司下设发展部、工程部、财务部、采购部、人事部、综合部等部门,拥有一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技术团队,从事基础设施投资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以重合同,守信用的一贯作风,在业内有着极其良好的口碑。公司本着以诚信为本,质量至上的方针,以精心打造让政府放心,让百姓满意的优质工程为己任。公司成立至今承接了周湖公路周庄至幸二段改建投资管理工程、长兴县仙山湖湿地文化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以及运东大道、同津大道路面改造工程、仲英大道路面改造工程以及鲈乡路路面改造工程等项目,且在整个施工管理过程中得到了业主以及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公司本着“以人为本、绩效优先、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核心思想,以“企业与时代共同前进、企业与客户共创价值、企业与员工共享成果”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由润扬股份提供)
场外市场新闻:
自由贸易账户引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
在上海自贸区采访时,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企业均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自由贸易账户。金融改革无疑是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头戏,不论是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还是金融功能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均是重要载体。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已有45家上海市金融机构提供自由贸易账户相关金融服务。此外,全市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均可通过间接参与模式开展自由贸易账户相关业务。已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5.5万个,办理跨境结算折合人民币6.7万亿元,涉及10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5万家境内外企业。
在很多金融人士看来,自由贸易账户是一条“高速公路”,承载的金融改革开放以及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拓展。“自由贸易账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包括跨境结算、本外币融资、跨境贸易融资、跨境担保、跨境并购、跨境理财,支持黄金交易国际板和上海清算所推出的自贸区航运指数及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业务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主任施琍娅对记者表示,自贸区跨境债券业务也即将启动。
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速
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初始架构是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内外贸一体化以及境内外投资一体化管理。在原有管理体制框架下,企业尤其是跨国经营企业需要盘活资金,有全球化资金管理的需求,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寻找低成本资金参与国际竞争,但往往因手续繁琐而失去市场机会。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自贸区针对贸易投资便利化,简化结算手续,提高效率,推出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实现了跨国企业境内外人民币资金管理,盘活了企业存量资金,受到的好评令监管部门也感到意外,被称为“六星级政策”。随即推出的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则实现了企业与国际市场的直接连通,从境外借入人民币不再需要事前审批。
据悉,这些在上海自贸区“金改1.0”版时出台的政策,已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推广到全国,并促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大幅度提高。
在“金改2.0”版时,上海自贸区推出了本外币一体化、全口径境外融资政策以及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改革措施,而其载体就是自由贸易账户。
自由贸易账户是一套规则统一、本外币合一的可兑换账户,定位为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开设的初衷是推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很多自贸区内企业的直观感受是,自由贸易账户带来的是多管齐下式的便利贸易投资一次性放权。
上海自贸区率先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建立了宏观审慎的本外币一体化境外融资制度。企业和金融机构从境外融资不再需要行政审批,市场主体在设定规则下可以自主选择境外融资的数量和结构,监管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跨境资金流动的调控则采用电子化收集数据,建立起新的操作管理体系——自由贸易账户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这一跨境融资实行宏观审慎的可兑换安排制度在实时防范外债风险的前提下,扩大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
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上海自贸区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获得的本外币融资总额折合人民币5681亿元,人民币平均利率为4.12%。累计发生本外币兑换业务折合人民币7551亿元。
建立“电子围网”式
涉外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自贸区金融运行更加开放,就必须建立起与金融开放度相适应的金融安全网和应急储备措施,否则就难以实现放得开、管得住,就可能导致热钱大规模流入、跨境资金异常流入流出、外债规模膨胀和币种期限错配,进而导致外债危机,冲击我国汇率和利率的稳定,甚至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为此,上海自贸区在制度设计上,建立起符合金融开放环境条件下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依托自由贸易账户建立“电子围网”的涉外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自由贸易账户采用分账核算,与境内区外其他账户分开,以银行的分账核算单元实现操作,并对自由贸易账户分类标识,在账号前加前缀。同时,在二线有限渗透规则下,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区外账户之间只能划转人民币,且目前二线同名账户之间资金划转(有限渗透)只有四个通道,一是经常项下资金划转,二是境内实业投资,三是偿还贷款,四是人民银行规定的其他可划转项。
二是设立跨境资金流动内在调节机制,包括可以作用于微观主体的资本融资杠杆率指标、嵌入式的结构微调指标以及作用于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具有“类托宾税”性质的延长账户存放期限、特别/零息存款准备金等应急性调节工具。这类调节参数、风险转换因子,既有调节总量的,还有调节结构的,旨在防范货币错配风险、表内表外结构性风险、期限错配风险。
三是设立跨境流动性逆向调节机制。通过设立金融层面的防火墙机制,可以对冲实体经济层面跨境资金大进大出式的流动,实现逆周期调控,可以减少对境内外市场流动性的扰动。
近日,某证券公司报告指出,人民币套利有五种模式,其中之一是上海自贸区FT(自由贸易)账户套利,FT账户与境外账户可自由划转,与境内区外账户可在规定范围内资金渗透,居民企业境内购汇后,将资金渗透至FT账户内,划转至离岸市场结汇,或直接在FT账户内以CNH汇率结汇,可实现汇差套利。
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金融监管人士认为,由于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区外账户之间只能划转人民币,外汇不可能从境内区外其他账户进入FT账户,只有人民币可以划进划出,且目前二线同名账户之间资金划转(有限渗透)只有四个通道,均基于真实交易背景,因此不可能作为跨境套汇差通道。
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
业界专家分析,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目前有6个,而上海自贸区已实现了4个,即准入前国民待遇、公平竞争、资金自由转移、业绩要求禁止。不论是境外机构还是境内机构在自贸区开设自由贸易账户均享受同等待遇,不论是中资、外资,还是国有、民营企业均不做差别性、歧视性安排。在自贸区创新业务政策设计上,也不对企业设定相关业绩要求。
自由贸易账户对促进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出去”也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此前,受制于汇兑管制,境内金融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务有限,效率不高。依托自由贸易账户,金融机构可以实现金融服务“出口”,可以提供面向境外、比肩国际水准的服务,还能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2016年,自由贸易账户首次出现同业拆借负利率现象,这表明自由贸易账户高度接轨国际经济、灵敏反映了市场价格变化,境外央行负利率政策已经传导至我国。
本文来源: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