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致力于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为客户提供Q板,E板,N板挂牌,帮助企业融资,促进交易,为股权定价,发现价值,利于股权质押贷款牌。目前已经推荐870家企业。
提升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公信力、名誉、员工忠诚度 有利于人员招聘,企业扩张,降低企业自身信用风险
开展股份报价转让业务,通过规范运作,可以促进企业尽快达到创业板、中小板及主板上市的要求。
根据按需融资的原则进行融资。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促进企业顺利成长、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
挂牌企业简介:
汉德加(100121)
上海汉德加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控制领域KNX技术的应用开发、市场推广、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营销与系统运营服务的高科技公司。专为公建、酒店、住宅等不同的用户提供智能控制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技术涵盖: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家电、智能门窗、家庭影音、网络多媒体系统以及家庭信息化的平台管理等,公司现已成为综合实力智能家居行业中的代表。上海汉德加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公司总部注册于上海市嘉定区,公司现有员工80余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有68人,本科学历以上34人,通过EIB培训认证及授权、掌握最全面的KNX技术的技术人员占公司员工76%,从而形成了一个工作过硬、团结合作的管理创新团队。累计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9项,获得了政府和相关部门颁发的“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中国房地产工程采购金伙伴奖价值链·行业新领军人物”、“最佳工程”以及“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办法的荣誉证书”和“KNX协会颁发的亚太地区唯一入围大奖(浦东机场项目)”等证书20余项。目前公司已成为上海市物联网产业联盟十七家发起单位之一,上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会员单位、《上海信息化》理事会的理事单位、上海市嘉定区科技企业联合会理事单位、嘉定区上市公司俱乐部会员单位、中国房地产采购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当前公司的重要合作伙伴即包括了ABB、罗格朗、大金等多家著名国际企业集团,还与多家地方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汉德加的目标是着力打造自主品牌产品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力求为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提供智能化产品,定制智能控制系统以及控制末端的全套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及售后服务,着力构筑“技术研发-产品销售-工程服务” 的产业链的核心盈利模式,实现公司的战略转型。只要以客户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发展求壮大,我们就一定会赢得更好的未来。(由汉德加提供)
场外市场新闻:
沪营改增交出漂亮“成绩单” 累计为企业减负1541亿元
全面推行“营改增”,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也是助力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从2012年在上海开始试点,到今年5月1日在全国全面推开,“营改增”已经走了近5个年头。这5年的时间里,通过制度的设计和调整,“营改增”进一步消除了重复征税的影响,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上海的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优化经济结构第三产业占比达七成
“截至9月,生活服务、金融、建筑、房地产四大行业,累计全部实现减负。其中,生活服务业减负规模最大;金融业减负位居第二,按照26个小行业的划分口径,金融业项下的4个小行业税负也已全部下降。此外,下游抵扣持续增加,增值税抵扣链条进一步完善。仅‘新增不动产’抵扣因素就减负8.8亿元。”上海市税务局局长过剑飞日前对外表示,全面实施营改增以来,上海的企业减负效应逐步扩大。
自打2012年成为营改增工作的首个试点以来,上海在这场影响深远的税制改革中,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等集中的经济中心,上海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营改增后,经济结构的调整趋势日趋明显。第二产业除高端制造业及建筑业外,传统工业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引领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上海市统计局公开发布信息,上海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4964.99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0.4%、31.8%、67.8%,而第二产业中工业占全部GDP的比重为28.5%,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占全部GDP的比重为16.2%。
第三产业增加值也在不断攀升。2011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9%,2012年推行营改增试点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并以年均2至3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平稳增长,于2015年达到67.8%。至2016年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
“过去的四年时间里,上海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优化,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这样的成果也是上海当年争当试点想要看到的。”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告诉记者,中央选择上海作为试点城市,除了营改增是经济发展对税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大趋势以外,还因为其具备财力较强、政府管理较为规范等良好改革条件;上海争当试点,则是由于经济转型升级需求迫在眉睫。
胡怡建表示,“营改增”方案出台前,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上海,就提出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恰在此时,“营改增”带来了契机。
为企业降成本累计减负达1541亿元
胡怡建指出,除了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外,全面实施“营改增”对减轻企业负担、打通产业链条等方面也同样卓有成效。
根据上海市税务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8月,本市共有营改增试点纳税人71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22万户,小规模纳税人50万户。其中,本轮改革涉及的建筑、房地产、金融、生活服务业(以下简称“四大行业”)试点纳税人共37.6万户,此前已纳入营改增的试点纳税人33.7万户。自2012年以来,与应纳营业税相比,本市试点企业及试点下游企业累计减负1541亿元,其中,2012-2015年减负1248亿元,2016年1-4月减负138亿元,2016年5-8月减负155亿元。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还从一定程度上倒逼着改革行业本身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都养成“开票”和“拿票”的好习惯,为了能够实现增值税的“进项抵扣”,企业更愿意在财务管理上“动脑筋”“下功夫”,从而使得试点企业的纳税遵从度不断提高。
此外,由于房地产业、建筑业也纳入了增值税管理,同样基于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即可抵扣的增值税原理,门店众多的餐饮企业还将在租赁和装修上“节省”不少成本。这些在营业税时代都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实惠”。
外溢效应凸显三年新增研发中心62家
胡怡建表示,随着“营改增”的深入推进,改革不仅仅能让试点企业获益,对整个产业也有利,甚至是加强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多的正面“外溢效应”也开始凸显。
“外溢效应”中就包括了服务业集聚效应显现、就业促进效应显现等。“营改增”后,更多的资源正在向上海集聚、向服务业集聚,2012年到2015年间,上海累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研发中心分别达到182家、72家和62家。
而在拉动就业方面,2015年,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较试点前的2011年,分别增长5.22%和28.74%,占上海近三年全部新增就业岗位的40.74%。
本文来源: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